时隔近4年,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重启。本届展会主题为“新时代 新汽车”,117款全球首发车型、278款新能源车型、1500多家参展企业,不仅向观众展示了全球汽车行业最新技术、产品及发展趋势,也以生动鲜活的场景向世界展示了全球汽车产业的新活力与新气象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漫步在各大场馆自主品牌展台,一款款新车、一次次握手、一场场发布,无不令人振奋。回想10多年前,北京车展的自主品牌展台,可以用“门可罗雀”来形容。展台工作人员闲着无聊,只能一遍一遍擦拭展车;而今天的自主品牌展台新车亮丽,观者如潮,成为跨国公司学习的对象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之所以如此,是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。得益于我国在新能源赛道上的前瞻性谋划与布局,得益于更高的供应链与产业聚集度,得益于企业奋力创新和市场充分竞争,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品力和成本控制上已形成全球比较优势。放眼全球,中国新能源汽车受到越来越多海外消费者追捧,“买中国电动车、开中国电动车”成为一种潮流。
车展是窗口,不仅能看到技术和产品的变化,更能看出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自信。小米创始人雷军成了全场流量担当,平日里以稳重形象出现的奇瑞董事长尹同跃、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等相互串门,“蔚小理”掌门人李斌、何小鹏、李想彼此鼓励,“要共同推动汽车工业向新向上”。
不少人看到,此次车展上的外国面孔明显增多,跨国车企的态度也发生了更大转变。奔驰、宝马、大众、通用、日产等均带来了豪华参展阵容和车型。跨国车企高管们在推介自家产品的同时,也主动到中国汽车展台研究新能源车型,共同探讨市场的新机遇与新挑战。相当数量的海外经销商、供应商、媒体甚至车主前来观展。他们的到来,不仅彰显了跨国车企对中国市场的“高看一眼”,也为整个车展增加了不少国际范儿。
车展背后有车市。去年,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3016.1万辆和3009.4万辆,同比分别增长11.6%和12%,正式跨上3000万量级新台阶。规模越大能力越强,这个能力不仅是生产能力,还有研发创新能力。一个超大体系会很自然地产生“涌现”效应,给人的直接感受就是技术创新层出不穷。一些看着不大起眼的地方,也能迸发出产业优势。这是我们以前难以想象的。
车展背后更有趋势。当今汽车产品与过去已大不一样,不再是一个单纯的交通工具,而是各种技术综合运用的复合系统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堪称是集机械、电子、计算、感知、视听、储能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“大号终端”,成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。全国乘联会数据显示,今年4月上半月,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渗透率为50.39%,首次超过传统燃油乘用车。这意味着,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市场主流,每卖出2辆乘用车,就有1辆新能源汽车。
随着时间的推移,趋势形成和累加的效应,还将爆发出超乎想象的力量。正是看到了这一点,无论是跨国车企,还是自主品牌,此次在布展时多数把新能源车摆在展台中央。而宝马集团在车展期间宣布,对沈阳生产基地增加投资200亿元,以启动宝马“新世代”车型在华本地化生产。这不仅表明宝马对未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看好,也是对当前美国炮制的所谓中国新能源“产能过剩论”的有力回应。有网友说:鼓捣和散播中国新能源“产能过剩论”的人,真该来北京国际车展看看。那里不仅没有所谓的“产能过剩”,而且还蕴育着全球绿色发展的新希望。(经济日报 杨忠阳)
(责任编辑:郭跃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