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“油电同价”到“电比油低”,车企们把战火彻底烧到了燃油车的腹地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过去几周,在比亚迪荣耀版的强攻下,朗逸、轩逸们颓势尽显,新款凯美瑞也不再夺目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很显然,这波“电比油低”的大招,是为合资油车量身打造的。
合资品牌们当然不会坐以待毙,他们效仿比亚迪,喊出了“油比电强”“油比电稳”“油比电低”的口号,纷纷推新或降价,标致甚至推出新款 408 前来应战。
只是合资车的这波反攻,能起到效果吗?
油比电强?
合资的反攻有没有效果,翻翻销量榜一看便知,从上个月“秦”王扫六合不难发现,这波反攻有效果,但不大。虽然合资车企们的口号喊得很响亮,不过从实际上看,更像是呼声大过了行动。
首先,从降价规模上来说,“油比电低”就是不成立的。
前段时间,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今年车市的降价规模进行了一次摸底统计。
从数据来看,2024 年的价格战持续激烈,短短 3 个多月内,汽车市场的降价规模已经达到了去年的一半,共有 51 款车型得到降价,不过在这 51 款中,插混和纯电是主力,而燃油车不足 5 款。
其次,在降价力度上,合资车也没舍得对自己更狠一点。
以轩逸为例,秦 PLUS 推出荣耀版后,虽然轩逸立刻跟随喊出“油比电稳、更比电低”,给出了 6.98 万元的超低起售价,但实际上,这只是针对已经旧版轩逸经典款给出的政策,而新款轩逸售价仍在 10 万元以上,远超自主车型七八万的售价。
朗逸也同样如此,主销车型售价仍 10 万元以上,在这波降价潮中也没有推出新车型,更不要说增配降价了。
相对而言,比较实诚的是北京现代和东风标致,前者把新款伊兰特卖到了 7.28 万元起,配置和空间相对比较出色;而后者降价增配,不仅换装新发动机,价格还低了 2 万元,确实是有在努力的,只是无奈体量较小,难以形成规模。
在 20 万级别的市场中也是类似的景象,凯迪拉克 CT5 直降 7 万引起了一波小轰动,而新款凯美瑞由于刚上市,还没有到为销量出力的时候。
相同的是,他们目前的销量都比亚迪汉荣耀版远远拉开了。
这一切的根本原因,不光是“油比电低”不符合实际,还在于“油比电强”也是不成立的。
在上周末的百人会上,欧阳明高院士对“油比电强”给出了它的看法,他表示,当前的中国汽车市场,插混和纯电并驾齐驱,插混即将成为入门市场的主流,无论是经济性、动力性、还是可靠性,都远远强于燃油车。
所以,油比电强的逻辑,是从哪来呢?
不平等竞争?
把话题拉回到油电竞争上,前几天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,他表示新能源车的市场表现之所以出色,是因为新能源车免缴购置税形成了很大的价格优势,因此和燃油车之间形成了“不平等竞争”,
此话一出,网友们纷纷指责崔东树是合资代言人,不过客观来说,油电之间“不平等竞争”情况的确是存在的,但这并非燃油车衰落的核心原因。
首先,从利润和价格的角度来说,当前新能源车之所以更具优势,并不仅仅是免交购置税的原因,还在于新能源车的让利空间远比燃油车大。
就像比亚迪秦 PLUS 的价格之所以能一降再降,首先是随着新能源产业链的成熟,电池成本不断下降使得整车价格下降。要知道现在荣耀版搭载的磷酸铁锂电池,在价格上相比去年的冠军版已经腰斩。
另一方面,比亚迪拉通了全产业链,通过自产自销零部件以及规模化优势获得了更大的让利空间,对于当前处在“打江山”阶段的比亚迪来说,自然会通过这部分利润换取更大的销量市场,更何况即便是 7.98 万的秦可能都是不亏钱的。
相比之下,合资燃油车当前的促销力度已经达到了一定底线,合资车企在利润和规模的舒服下也难以和比亚迪真正血拼刺刀。以轩逸为例,A级车销冠的另一面,是仅靠一款车苦撑着日产在中国的半壁江山,如果轩逸不赚钱,整个日产在中国可能都会陷入衰退之中。
更糟糕的是,对于合资燃油车来说,最难的不是降价,而是降价后没人买。就像马路三大妈之首、曾经的全球乘用车销冠卡罗拉,虽然近几年价格不断下探,但销量却已节节败退,2月份销量仅剩 2700 多台,市场几乎已将其遗忘。
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,不仅仅是新能源车在购车成本上有优势,更重要的是在用车经济性上也形成了碾压之势。王传福在前几天的百人会上做出,未来 3 个月内中国市场的新能源渗透率将会突破 50%,这意味着更多消费者将会放弃燃油车,选择新能源车。
很显然,合资车企如果想要做出反攻,无论是“油比电强”,还是“油比电低”都是不符合逻辑和事实的做法,而最好的方法就是加速新能源转型,就像别克 GL8 一样,今年将会推出插电混动版车型,相信会成为滕势 D9 的一大威胁。
如果做不到电动化,不妨退而求其次选择反向出海。从全球视角来看,当前的还并没有形成绝对的主流,还有很多国家的汽车市场需要进步,退出国内转向其他市场,可能是部分合资车企比较现实的一条出路。
写在最后
从“油电同价”到“油比电低”,以比亚迪为首的自主车企正在重新建立市场格局。
在这个过程中,新能源车和燃油车并驾齐驱已经成为必然趋势,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,并非是新能源车的成本或价格优势,而是新技术终将取代旧技术,先进生产力终将取代落后的生产力。
最后被淘汰的并不是燃油车,而是不够智能化、配置不丰富的燃油车。消费者拥有选择的权利,才是新能源车的最大价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