比赛还没开始,美国新势力就已经彻底出局

小微 发布于 2024年05月11日 阅读(58346)

随着小米SU7价格发布,其订单已经超过8万台,成为了目前行业的热度之王。至此,中国市场中又多了一个新势力,竞争压力也不言而喻。

比赛还没开始,美国新势力就已经彻底出局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

就在小米SU7发布的这几天,大洋彼岸却有一家新势力被迫退市,生存情况艰难。不禁让人疑问,为什么在这波智能化浪潮中,中国的新势力还在不断涌现,而美国新势力中,除了特斯拉却听不到别家的声量?

事实上,美国也有许多新势力,并且十分被资本所看好,如本次退市的Fisker,此前市值曾高达79亿美元,一度与Rivian和Lucid并称为美国的“特斯拉杀手”,其创始人也有着宝马、福特、特斯拉等多家企业工作经历,而现如今却宣告退市、资金困难,去年的交付量仅为4700辆,甚至不如一个中国二线新势力一个月的交付量。

我们可以对比一下本文开头的小米,甚至是小鹏、理想、零跑、蔚来等新势力,在这些中国企业看来,跨界造车好像是一件说干就干的事,但在美国则不同,除了Fisker外,仍有许多新势力大面积倒下,有的甚至连车都没交出来。

关键就在于,美国相比起中国,存在着去工业化的情况。

跌落神坛的特斯拉杀手

我们先来了解一下Fisker这家企业。简单来说,就是一个汽车行业老兵的创业故事。

亨利克·菲斯克,知名汽车设计师,《007之黑日危机》中詹姆斯·邦德的宝马Z8就出自他的手笔。除此之外,他还设计过阿斯顿马丁的车型,并且做过特斯拉的设计顾问。

以上经历,足以彰显菲斯克的传奇。或许是“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”,做设计多年的菲斯克,萌生出了造车的想法。

2007年,的大潮还并未袭来,市场上的主流仍是燃油车。然而,此时的菲斯克却仿佛洞察了大势,创立了Fisker Automotive,创办之初,菲斯克的目标便是制造出一款“可以与玛莎拉蒂、阿斯顿马丁媲美的新能源车”。

在四个月后的北美国际车展上,菲斯克便推出了豪华混动车Fisker Karma,对标特斯拉纯电动跑车Roadster。

新车一经亮相,便引发了空前反响,毕竟在当时那个年代,这样的汽车无论是设计理念,还是动力结构都足以称得上超前,不仅比尔盖茨、莱昂纳多等大咖成为这款车的第一批用户,《时代杂志》更是将其评选为年度汽车。

大咖背书、年度汽车荣誉等光环加持,资本融资也纷至沓来,其风头一时无两。用一句话概括,Fisker Karma是生在光环之下的。

2009年时,菲斯克拿到了美国能源部的5.29亿美元贷款,条件是需要其在17个月内实现车型的交付。

然而,Fisker Karma最终却倒在量产的魔咒中。注意“量产”这两个字,在后文中会经常提到。

当时的Fisker Automotive面临着三个方面的困境:量产难题无法解决,资金储备也在日益下滑,有消息称,其造出一辆Fisker Karma就要亏损3.5万美元,可谓是烧钱不止。屋漏偏逢连夜雨,车辆的质量问题也随之涌现,仪表盘、警示灯、车窗及收音机会出现间歇性故障。

此后,Fisker Automotive走上了贷款停止、资本退场、车辆召回、大规模裁员、公司破产的路,最终被万向集团收购。

到了2016年,菲斯克再度进入汽车行业,新公司Fisker Inc诞生,似与过去挥手告别。

与上次创业不同的是,这次菲斯克没有选择对标阿斯顿马丁、玛莎拉蒂这样的,而是选择了将特斯拉当成最大的竞争对手。

其实这也很好理解,2016年时,浪潮已经开始出现,中国新势力开始破土而出,但尚不成熟,特斯拉几乎就是当时的行业先驱,许多人都幻想着马斯克“改变世界”的豪言壮语,将特斯拉当成最大的竞争对手。于是,纯电动SUV Fisker Ocean诞生了,美国地区的售价为37499美元。

2020年10月,全新的Fisker借壳上市,股价一路大涨,Ocean的生产也已经定下计划。难道说这回菲斯克要成功了吗?

并没有,同样的量产问题这次依旧没有解决,菲斯克在同一个地方,摔了两个跟头。

要知道,新Fisker采用的是轻资产的运营方式,虽然可以减少运营压力,但其爬坡却极其缓慢,质量问题也频频出现,在2023年,其交付量约为4700辆,甚至不如中国二线新势力一个月的交付量。

在2024年3月初,Fisker宣布全面停产,并计划大幅裁员,但股价暴跌的现象已经很难挽回,被许多人认为失败或许已成定局。

美国新势力,死于量产

从菲斯克的两次创业中,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核心问题,那就是“量产”。

就比如本次的菲斯克,第二次创业时推出的Ocean,就曾因为法规认证时间、供应链问题被减产,第二款车型Pear的量产时间更是一再跳票。

诚然,汽车的外观、产品力、能耗、价格等问题都与销量密不可分,但这些更多是针对消费者层面,对于公司来说,能不能跨过“量产地狱”,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,Fisker的两次失败足以说明问题。

那么为何美国新势力量产如此艰难?

在文章开头提到,美国相对于中国,去工业化程度较高。这并不是说美国没有工业化,相反美国还一直是全球制造强国,在全球5大的半导体产业中,有3家都在美国,在全球10大科学仪器仪表制造商中,美国常年占据6家以上,而在医疗器械领域里,美国更是制造的佼佼者。

在这些高端制造业上,美国从来就没含糊过,但在低技术的制造业上,美国就一言难尽了。

就像是一条微笑曲线一样,美国企业只管前端和后端,将研发、设计、销售牢牢握在手里,如智能化技术、芯片设计等等,而至于低技术的制造,则可以交给墨西哥、东南亚等国家完成。

而我国则不同,加工、制造牢牢握在自己手里,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,全球根本没有国家能赶上。

比如说核心的电池技术,2023年全球十大动力电池装机量企业中,中国占了6家,而美国并没有企业上榜,而在正极材料、电解液、隔膜等领域,中国更是做到了世界领先。

这就给中国新能源汽车带来了一个最核心的优势,那就是生态。

有了生态,意味着在新能源车的研发、生产、制造等领域中国可以全包,造车的难度大幅度降低,如此多的跨界造车就是最好的证明。

其次,便是价格问题,供应链自主可控,意味着成本可以越来越低,车企有更多的空间去打价格战,产业也会越来越卷,这也是国外车企没有的优势。

就比如此前日本专家拆解中国某电动车时,说日本也可以造出来,但成本会高很多,完全没有中国车企有竞争力。

而美国也是如此。尽管美国一直在鼓励创新,但低技术制造业却越来越空心化,就像一个“大头娃娃”,“四肢”越来越不听使唤,整个供应链的脆弱性开始凸显。

在这种情况下,一定要把供应链、产业链重新搭建起来,但难度可想而知,所以美国选择将供应链制造环节直接迁移回来,疯狂补足自己的缺陷。

从某种程度来看,中国也是如此,有着制造、加工方面的优势,也在拼命补足两头的缺陷,致力于芯片、智能化技术等高端技术的研发。

所以,不是美国诞生不了成功的新势力,而是这些新势力根本没办法量产造车啊。自己造车,国内没有生态,选择代工,成本也下不来。

在这种情况下,想要破局只有一种办法,那就是在中国建厂生产,特斯拉就是个最好例子。


我们都知道当年的马斯克有多疯狂,特斯拉的订单有多火爆,但是这些订单,就是生产不出来,在2017年到2019年年中,马斯克都面临着极大的压力,甚至将那段时间称作生产和物流的“地狱”。华尔街甚至悲观预计,如果特斯拉在18个月内无法获得大约80亿美元的资金来为补齐营业亏损,那么该公司撑不过1年。

最终,特斯拉公司与上海市政府、上海临港管委会签署了纯电动车项目投资协议,建设了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,特斯拉才算是幸免于难。


后面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,特斯拉就此腾飞,马斯克也仅用了3年时间,身价便从2020年初的270亿美元飙升到了2020年7月的705亿美元,超越了股神巴菲特。5个月后,马斯克身价超过比尔·盖茨,成为全球第二大富豪。

到了2021年1月7日,马斯克的个人净资产升至1850亿美元,超越了亚马逊CEO杰夫·贝佐斯,成为全球第一富豪。

归根结底,还是“量产”二字,就连特斯拉也摆脱不了这个“魔咒”,何况Fisker呢?

比赛还没开始,美国新势力就输了

除了Fisker之外,其余两家“特斯拉杀手”的情况也不容乐观。

Rivian的账面储备至2023年底仅剩570亿美元,两年时间花光了102亿美元,去年的交付量仅为2.03万辆,同样也出现了产品召回。

Lucid虽然紧抱中东土豪大腿,但2023年的营收也出现了下滑,盈利能力堪忧,在过去一年的交付量仅为4369辆。马斯克曾表示,他们的沙特金主是唯一让Lucid活下去的东西。

再看看中国的新势力,大多已经跨越了量产地狱,主要问题还是外观、产品力、性能、价格等等方面的竞争。

而美国新势力,却连最基础的量产问题都无法解决,怎么可能再出现第二个特斯拉呢?

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一下,一家中国造车新势力和一家美国新势力,虽然双方的产品力、价格都相差无几,但中国新势力却能靠我国强大的制造能力、超强的产业生态、完善的供应链优势,从成本和规模上彻底碾压对手。

就像是在比赛还没开始的时候,美国新势力就已经彻底出局。